为应对人工智能对学术生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,培养学生适应智能时代的核心素养,我校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系于11月20日上午在教学楼1416教室成功举办了“数字素养与人工智能基础”公开课及课后教学研讨会。活动由软件工程系老师李梁教授带队,学院副院长以及系全体教师共同参与,观摩了杨柳老师的教学实践,并围绕课程内容与未来教学改革方向进行了深入研讨。
公开课观摩:体验生动课堂,启迪AI思维
活动伊始,在李梁教授的带领下,全体与会教师深入课堂,共同观摩了由杨柳老师主讲的“数字素养与人工智能基础”公开课。本节课主题聚焦“学术写作与AI辅助”。

图1 公开课现场图
杨柳老师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风格,通过生活化的案例和直观的操作演示,演示了如何利用AI工具高效地进行文献综述、理清论文逻辑框架、优化语言表达。她强调,AI并非替代思考,而是激发灵感、提升效率的“强大协作者”。课堂气氛活跃,学生互动积极。
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杨老师特别强调了数字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伦理维度。她引导学生就AI技术可能带来的信息真实性、数据隐私与学术不端等问题展开辩论,激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考,将技术教学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,赢得了听课师生的一致好评。
课后研讨:汇聚众智,共绘AI教育新蓝图
公开课结束后,在李梁教授的主持下,与会教师立即移步1220教室开展了热烈而深入的课后研讨会。研讨环节直奔主题,旨在集思广益,为这门课程及更广泛的软件工程教学改革建言献策。
与会教师首先对杨柳老师的公开课给予了高度评价,认为其教学内容前沿、课堂设计精巧,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是将数字素养与AI基础融入教学的一次成功示范。随后,大家结合观摩体会,就如何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、创新教学模式展开了务实讨论。
讨论中,教师们提出了多项宝贵建议:
在内容深度上,建议可适当增加AI模型微调等进阶实践环节,以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。
在教学方法上,可探索“AI助教”与教师协同授课的模式,实现更个性化的学习指导。
在考核方式上,应建立更科学的评价机制,鼓励创新性应用的同时,有效鉴别并引导学生对AI工具的合理使用,杜绝学术不端。
李梁教授在总结中指出:“杨柳老师的这堂课,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。‘学术写作与AI辅助’不仅是一个教学主题,更是我们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必须直面的重要议题。软件工程作为前沿学科,我们的学生必须率先学会如何与AI共舞,而非被其牵绊。本次研讨是一个开端,下一步,我们将凝聚共识,将讨论成果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大纲、教学规范与评价标准,确保在人工智能时代,我们培养的人才既具备技术能力,更恪守学术灵魂。”

图2 课后研讨会
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,标志着软件工程系在主动引导与规范AI教育应用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,为构建负责任的、面向未来的学术能力培养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供稿单位:重庆财经学院/软件学院
供稿:黄利辉
供图:黄利辉